1. 首页 > 油价跌幅

中国粮油价格如何调整了-中国粮油价格受国家管控吗

1.wto与农产品反倾销

2.中国的粮票是那年取消的

3.一文读懂三大油脂的前世今生

4.中国什么时间取消粮油供应证的?

wto与农产品反倾销

中国粮油价格如何调整了-中国粮油价格受国家管控吗

关于中国加入WTO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中国和美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内容广泛,其中与农产品相关条款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制订相应的对策。

一、《协议》农业部分内容

《协议》涉及农业方面的条款就农产品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反倾销标准和保障措施实施标准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一)市场准入

中国政府承诺对一般农产品的进口采取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撤销与WTO规则不相符的非关税措施;对敏感商品(如大宗商品)采取关税配额制(即对配额内的农产品进口实行低税率,对配额外的进口实行高税率)和准国家专营制(即国有贸易实体和非国有贸易实体均有权得到规定的配额)。同时,降低进口关税,增加配额额度,提高配额管理透明度,实现部分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关税化,授予外国企业贸易权和分销权。

1.降低关税,提高配额,非关税措施关税化。中国同意削减农产品进口税率,逐步增加敏感商品的进口配额。①对棉花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棉花进口初始配额为74.3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为1%,配额外关税税率76%。进口配额将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万吨,配额外关税税率降至40%。提高配额的利用率,为国有贸易实体和非国有贸易实体分别提供33%和67%的额度。②对奶制品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撤销与WTO规定不相符的一切非关税措施。③降低鱼类进口关税税率,从目前的25.3%逐步调整到2O05年1月1日的10.6%。④谷物(除大麦外)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中国承诺在配额内进口征收低关税(谷物的税率为1%,谷物加工品不高于10%),配额外进口征收76%的关税。至2004年,谷物进口配额将显著增加,同时,配额外进口关税税率降至65%。另外,中国在加入WTO后将取消大麦的进口配额制,代之以9%的关税税率。⑤肉类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同时削减肉类关税,关税减让到2004年完成。⑥油籽和大豆油。首先,中国承诺到2006年实现大豆油的贸易自由化。在过渡期内,对大豆油的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初始配额为17.18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为9%,配额外关税税率为74%,为私有贸易实体预留份额为50%;到2005年,配额将逐步增至32.61万吨,配额外关税税率降低到20%,为私有贸易实体预留份额增加到配额制取消前的90%。从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进口只征收9%的关税。其次,对大豆的进口不建立配额制,关税税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进口量超过300万吨),同时把大豆粉的关税税率限定在5%。再次,中国答应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红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额制,代之以10%的关税税率。同时,对这些菜籽和大豆油进口征收的关税税率不高于其它植物油。⑦对专业农作物进口实行单一的关税管理制度,并逐步降低关税。⑧中国将削减木材及木材制品的关税税率,从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时,如果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为其它国家(如马来西亚)提供更为优惠的关税减让方案,那么这一更优惠的方案同样适用于美国。此外,《协议》农业部分还就化肥进口达成一致。

2.关税配额管理。中国特别承诺,将以经济标准而非政治标准来管理关税配额,确保关税配额制度的透明度和连贯性,并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配额的使用不受妨碍。同时,中国要充分利用配额原则。如果原进口配额持有者未能利用配额,则其配额将重新分发给其它可能进口的贸易实体。如果国有贸易公司(如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等)持有的配额在当年10月未签约使用,这部分配额将重新分发给非国有贸易实体使用。

3.撤销与WTO相背的非关税措施。中国承诺保持非关税措施(如动植物检疫措施、卫生标准、国内税等)与WTO相关条款的一致性,确保措施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使其建立在充分的科学依据之上,而非仅出自于政治或保护主义的需要。《协议》垂申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就柑橘、肉类、小麦及其它谷物等的卫生检疫标准达成的一致。①柑橘类。中方同意撤销对美国柑橘的进口禁令。在头两个收获季节内,中国允许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及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两州经批准的距果蝇发作区20公里以外的区域向中国出口柑橘。②小麦和其它谷物。中国撤销对美国太平洋西北部7个州的小麦进口禁令,允许每50克样本中包含3万个以下TCK孢子的小麦和其它谷物输往中国各地,且不附加其它限制,如转运要求。③肉类。中国允许取得美国农业部(USDA)的食品安全卫生检验署(FSIS)卫生检验证明的肉类及家禽出口到中国。

(二)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

中国承诺不再增加并将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补贴。具体减让水平以日内瓦多边谈判协议和工作小组报告为依据,同时,提高国内支持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出口补贴方面,中国在加入WTO后对所有农产品均不给予出口补贴。

(三)贸易权和分销

除特定产品清单中的商品(包括小麦、玉米、大米和棉花)外,中国承诺将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贸易实体贸易权,实现所有的贸易实体均有把大多数商品进口到中国各地的权利。特定产品清单的商品将以国有贸易实体这一渠道进口为主。《协议》还规定,中国将逐步增加有这些商品进口权的商业实体数目,以结束进口垄断的状态。同时,3年内,中国将逐步批准外国企业参与进口商品的分销业务,并允许其提供与分销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维护、保管、仓储、包装、广告、货运、航运快递、市场营销、客户支持等。

(四)反倾销标准和特定产品保障条款

《协议》允许美国在中国加入WTO15年内对中国产品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在中国加入WTO12年内可以针对中国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场混乱的特定产品实施保障措施。

(五)加强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中美同意加强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合作。合作的领域主要有:牧场和园艺产品、生物工艺技术、肉类、家禽和家畜、水产业、自然资源和环境。

二、《协议》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

《协议》内容广泛,涉及农产品贸易的方方面面,它将对农产品贸易的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至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有利的影响

1.作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协议》是中国为加速市场经济建设、争取WTO成员国资格、享受WTO成员国权利所做出的承诺。①从内容看,《协议》主张以市场作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手段,如《协议》强调以经济标准而非政治标准来管理关税配额制等等。以市场为取向,这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完全一致。执行《协议》就意味着向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体制靠拢,使中国的经贸体制融合在世界经济结构的大框架中,这将有利于加快引进国外市场机制,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农业一直是中美GATT和WTO双边谈判中争议最大的部门之一。作为加入WTO的承诺,就农业问题达成的协议为中国加入WTO扫清了重大障碍,它有利于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创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通过WTO的多边谈判机制,中国与其它贸易国的农产品贸易纠纷可以得到较为公正的解决;通过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国的合法利益得到体现,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参与”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国可以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使主要贸易大国将不得不取消对中国实施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

2.《协议》使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将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体制的改革、运作提供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减少在现有农产品贸易体制下的“寻租”行为,保持农产品贸易体制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稳定的法律环境。《协议》还通过保证私有贸易实体的贸易份额,结束进口垄断状态,这将极大地激发国有贸易实体的主动性和经营活力,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国有农产品贸易实体的竞争力。

3.《协议》丰富了农产品贸易的内涵,引进农产品贸易中服务的内容。在《协议》实施过渡期(3年)内,中国将逐步批准外国企业参与进口农产品的分销业务,允许其提供与分销有关的一系列服务。目前,在中国,这些与农产品分销相关的服务业务发展较为缓慢。正如中国在80年代初引进加工业促进中国加工业的发展一样,允许引进农产品贸易的服务内容将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4.《协议》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关税,削弱非关税措施,让中国农业生产参与国际分工,在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同时,以较低的价格(成本)取得国内消费者所需的农产品。随着人口增长,工业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农产品尤其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同时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投资不足,生产方式落后,直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粮食实际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通过20年的不断上调,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水平。开放农产品市场,中国就可以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放弃部分产品的生产,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中国日益扩大的粮食供求缺口。

5.从长期看,《协议》将加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和科学交流。这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生物工业技术运用水平,优化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质量,增强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中国园艺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具相当优势。中国园艺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33%以上,水产品和畜产品居于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农产品中的比重在1995到1998年间有所下降,园艺产品的比重在1995年高达40.46%,1998年仅为33.11%;水产品和畜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也分别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因而加强同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农业技术合作,提高中国园艺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必将推动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和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协议》还强调加强中美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研究合作,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不利影响在《协议》中,中国就开放农产品市场做出了一系列承诺,这些承诺可能在中短期内给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带来一些挑战和冲击。

1.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撤销卫生、动植物检疫措施,取消某些产品配额制,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进口的增加,从而使农产品自给率相对降低。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农民的收入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如《协议》撤销了对美国牛肉、柑橘和西北部7个州小麦的进口禁令。据美方估计,禁令的撤销、关税的降低将使中国对美国小麦的进口从1998年的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进口的增加将使中国麦农损失54.6亿美元。此外,美国的玉米、柑橘、肉类的大量进口将进一步挤掉中国农产品一部分市场,使原本就存在的农产品“卖难”问题更加突出,农民增收更加困难。这对启动和发育农村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协议》规定,中国加WTO以后就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停止增加并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这将使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困失去获得补贴的机会而处于不利地位,使其在第三方市场(即除美国、中国外的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受削弱。中国从1990年开始取消了出口补贴,并曾经承诺不再恢复采取出口补贴措施。但近些年来,农产品成本迅猛上涨,价格迅速提高,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已渐消失,在发达国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补贴来提高其农产品出口竟争能力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3.《协议》规定对中国出。农产品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和“特殊”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这将使中国农产品在规定的相应年限内(分别为15年和12年)易受美国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响。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规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计划经济及一些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对来自这类国家的倾销产品的“正常价格”的确定,美国采取替代计算法,即由美国商务部选定一个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以该替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作为确定“正常价格”的基础。由于替代国事先不确定,中国某些农产品特别是鱼类、蔬菜、坚果等对美国的出口是否构成倾销及倾销的幅度如何,事先都无从预料,因而该制度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可能成为美国农业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协议》规定,美国可以对中国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场混乱的特定农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这是一种“选择性保障条款”。据乌拉圭回合谈判《保障措施协定》第2条第2款规定:“各项保障措施应对正在进口的产品适用而不问其来源(irrespectiveofitssource)”。“不问其来源”实际上就是非歧视性原则或最惠国待遇原则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体化。因而相对于乌拉圭回合谈判精神而言,这种选择性条款带有一定的歧视性,违反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据《保障措施协定》第11条第三款(乙)规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销售安排、出口节制、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调控机制、出口或进口监督等等。由于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约束,其实施前后无需通知WTO或其它成员国,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加入WT012年内可能受这些“灰色区域措施”的影响。

4.《协议》将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使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阻。目前,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为北美地区,1995一1998年占农产品进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趋势,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个百分点。其次是亚洲地区,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20%以上,由于受金融危机、货币贬值的影响,该地区对中国出口份额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的22.6%。拉美和大洋洲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较为强劲,拉美一般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14%以上,大洋洲占10.5%以上。欧洲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波动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个百分点,但近年又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因而,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有多元化的趋势。《协议》实施后,由于中国承诺对美国许多大宗农产品撤销进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关税(而这些在中国进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比重),中国从该地区的进口将增加,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有所“收敛”,而中国农产品进口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重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进口市场的集中将使粮食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三、政策建议

虽然《协议》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以至农业发展有众多有利因素,但是我们看到,《协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利益的同时,也给中国农业发展注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上述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内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份额缩小,农产品生产者收入受一定影响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凸现。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通过农业内部优化和加强外部支持来解决的政策。

(一)内部优化

1.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非关税措施的撤销,关税的大幅度下调,将使中国农产品让出一部分市场,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但“卖难”的一个原因是供给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向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使生产者能在政府相关政策(如优惠贷款)的扶持、指导下进行农产品生产结构的灵活调整。除粮食外,其它农产品原则上都应按比较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即适当让出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把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水准,同时将用于这些产品生产的资源转向适销的具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来,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有限农业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水平。目前,中国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水果类、水产类、蔬菜类等。

2.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产品质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的另一个原因是农产品质量不高。提高农业技术运用水平,发展“高产、高效、高质”的“三高”农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农村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才有根本保证;只有培育或引进动植物良种,发展“三高”农业才有的放矢。因而优化农产品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快良种培育。

3.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合作制,实现农业产业化,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卖难”的又一原因是农产品成本高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小规模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其市场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农业资本利用率低,最终造成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适当改变经营方式,降低成本,成为必然的要求。近几年,学术界提出了建立农村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资本投入,扩大规模,取得规模报酬,达到降低农产品总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但农村合作制的建立应遵循市场原则和自愿原则,防止盲目性和强制性。

(二)外部支持

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趋势的削弱将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我们在解决由贸易引起的问题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贸易政策上。农产品(粮食)的安全问题终究不能靠贸易政策来解决,而应从中国农业本身来寻找突破口。

1.扭转农产品负保护的局面。在《协议》的农业部分,中国承诺不再增加并且将减少造成贸易扭曲的国内市场支持。但目前,中国所采取的有关国内支持政策属负保护政策。在1993-1995年间特定产品市场价格支持总量高达-546.36亿元,其中稻谷、棉花、小麦的负保护尤为严重。与对工业部门的高扶持和高保护政策相比,这造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之间竞争的不公平,造成农业部门资金、劳动力外流或难以激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间接地造成生产者收入增加缓慢。因而在短期内,应扭转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负保护的局面,鼓励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投入生产,增加粮食的自给能力。

2.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协议》基本上与乌拉圭回合谈判《农业协定》一致。对于不引起贸易扭曲的国内农业政策,即“绿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诸多“绿箱政策”中,加强一般性政府服务、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和环境规划支持对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尤为有益。加强一般性政府服务有利于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抗害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给农产品生产者适度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持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环境规划支持,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的源泉。这些政策有益于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力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发展,提高农业自给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3.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为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已受广泛重视,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均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农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农民的作物减产35%以上,可以取得联邦保险公司很高的赔偿金额。这种通过农作物保险保证生产者收入的稳定,取代灾害救济和价格补贴的做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能起到保护农业的作用,是值得中国借鉴的。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相当不完善,出现农业保险水平低和保险索赔难的恶性循环。因而,重视农业保险问题,建立和完善保险体系,使农业保险能适应WTO框架下农业生产的需要,是非常迫切的。

中国的粮票是那年取消的

中国的粮票是在1993年取消的。

1984 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年5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扩展资料:

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甚至在某些年份中比人民币还坚挺。

用它可以在所有的农贸市场以及商业街、商业点“买”到主副食品、水果蔬菜、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花鸟虫鱼、各式家具等几乎所有商品,可以用来支付修理钟表、皮鞋、提包等的费用,甚至还可以用来雇短工,请保姆。

总之,人类赋予货币的职能,大都在粮票身上得到了体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第一票”。

继广东省(1992年4月1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年1月1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省和上海市(1993年4月)也宣布全省(市)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取消粮票,5月1日,北京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

百度百科——粮票

中新网——取消粮票:“粮食关系”松绑后的社会巨变

一文读懂三大油脂的前世今生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油脂三主力,豆棕菜也一样,十年中,分分合合,涨涨落落,它们的价差因时而变,适时而动,演绎着一曲曲贴水与升水,疯狂与平淡的抑扬顿挫乐章。

故事的开始日是2006年1月9日,千呼万唤中豆油挂牌上市。随后,棕油,菜油相继登台,油脂三大主力由此展开了旷日持久达十年的爱恨情仇。

附图1:豆棕菜三大油脂价格走势图

一、商品期货纳新军,豆油领军先登场

2006年1月9日,大连盘增添新成员,连盘豆油5月合约以开盘5300元/吨的价格正式出道。从1月至3月这段时间里,连豆油以”W“型的震荡走势展开,五月合约曾在四月创造4642低位,这个点位也豆油十年来的最低点。

中国的菜籽产区地源辽阔,北到内蒙古自治区,南到云南,东到长江下游,西到青海省。而产量最大的是湖北省,有这么一说,“中国的菜籽看湖北,湖北的菜籽看荆州。”长江流域中上游一带老百姓习惯食用菜油,六月是这一带菜籽上市的季节,因此,新菜油大量上市给豆油市场带来一些冲击。

计划经济年代,油脂是凭证供应的,菜油是0.66元一斤,豆油是0.61元一斤。也就是说,当时的菜油比豆油多100元/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粮油价格放开后,进口豆油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且大豆进口也较多,另外,发出通知,要求保证粮油供应,合理增加粮食品种和成品粮的储备,保证随时能投放市场,要求组织好粮食调运,铁路、交通部门要加强调度,优先保证粮油运输。

中储粮等单位先后6次竞卖国储粮油平抑物价,大量国储毛豆油流入市场,由于豆油价格高企,大豆压榨利润丰厚,开机率也较高,国内豆油供应量进一步增长。豆油利空形成,使得连豆油在上市之后展开了长达6个多月的低位调整,2006年下半年,豆油现货,期货开始走强,特别是9到12月,月线连续收阳,主力合约0605终以6812高位收盘,这一年,豆油可谓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而那时菜油还没有进口,国内货源稀少,价格较高,菜油比豆油高300-600元/吨。

二、生物柴油说故事,豆油狂奔一万五

油脂十年期市,这个阶段可圈可点,回味无穷,具有教课书的意义。2007年国内豆油市场演绎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自4月份起,豆油就拉起升势,价格上涨稳健,呈阶梯型攀升,持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每一次行情的调整都在为下一波上涨积聚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冲破2004年历史高位,并且以此为支撑,继续飞跃。到年末国内一级豆油现货价格已经达到12000元/吨以上,跨越幅度达到5300元/吨,比历史次高位差价拉大到4100元/吨左右。

尽管国家数度调控,豆油与棕榈油、棉油等其它食用油已经高出1000元/吨以上。但是,豆油价格上涨仍势不可挡,临近年末,豆油价格仍保持继续创新高的态势。可见,2007年豆油“牛市”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相关联的品种,菜油也随之水涨船高,豆菜价差进一步拉大。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波大牛市行情呢?故事的由来,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2006年,国际局势动荡,人们能源危机意识加剧,引发生物燃油最大规模的炒作。中东地区爆发英国士兵事件,美伊、英伊再次剑拔弩张,威胁到国际石油供应和生产秩序,将国际原油价格推上新高,国际生物燃油炒作骤起,之后,国际数家机构又将能源供不足需分析上升到新的层面。

10月间,土伊冲突也一触即发,引起市场人士对于石油供应和生产的极大担忧,如此一来,生物柴油概念开始成为油脂上涨的理由,并且,一发不而收拾。国内外油脂期货连创历史新高,并把暴涨之势延续到了2008年年初,2008年3月4日,原油涨至102.75美元,CBOT豆油走势也十分强劲,创下了33年来的最高水平至72.69美分。2008年3月4日连豆油5月合约触及14896元/吨的历史性高位,郑菜油主力合约5月最高到达15812元/吨,连棕榈油主力合约5月最高12992元/吨。此时,菜油高于豆油1368元/吨,豆油高于棕榈油1660元/吨,豆棕价差拉大。这一阶段豆油惊艳的涨幅,成为十年中油脂最优美的神话!

三、次贷危机市场乱,三军暴跌油市惨

进入2008年之后,国内油脂行情继续上窜,春节期间,南方的暴雪,又引发一轮狂炒,国内豆油行情一路飚升,连续创出历史新高,一度书写“牛市神话”,疯狂中,有评论家已经呐喊出豆油上18000元/吨的口号。当时在全国有一个很为盛行的传说,2007年初,湖北一个万姓女子以5万元进入豆油期货,转眼到了2008年初,此万姓女子已赢利1000万!然而乐极生悲,好景不长,暴涨之后即有暴跌,自3月4日之后,国内豆油价格一路下滑。

3月份,随着“两会”的召开,政府报告中将“防治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的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CPI涨幅将控制在4.8%左右,瞬时引起国内外油脂油料敏感反应,成为打压国内外油脂市场的“震撼弹”。外盘也遭遇南美大豆集中上市,飚升的国内豆油价格受到沉重打击,市场价格直线下跌,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豆油平均价格下跌了4000-4500元/吨,豆油俨然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

那位万姓女子的结局可想而知,被交易所强行平仓,前期收益化为乌有。随后,当年10月,随着金融危机大爆发,所有的油脂再次惨遭暴跌,豆油0905主力合约一度跌至5560元/吨,棕榈油0905主力合约跌至4344元/吨,此时的豆棕价差为1216元/吨,菜油5月主力合约跌至5548元/吨,菜油仅低于豆油12元/吨。

2008年,国内豆油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行情,其行情走势涨与跌,都与生物燃油炒作题材息息相关。2008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有效突破100美元/桶大关之后,给予生物燃油行业带来较为可观的利润空间,各国生物燃油生产发展如火如荼。

其中,美国以豆油为主要原料发展生物燃油产业,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利用豆油生产燃油的国家,2007年共出口319,093吨生物柴油,2008年产量接近150万吨。正是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给予国内外生物燃油发展提供了良机,豆油需求放量增长,将其行情推至历史新高。而后来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不止,依靠高油价维持的生物燃油产业受挫,国内外豆油供需关系缓和,行情出现长期的理性回落。

四、各国政府齐救市,三大油脂强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家通过大规模的托市、收储、调运等调控手段,使中国粮油市场保持了基本稳定,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了基本保障。据悉,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保证了市场粮食充足供应。此外,针对区域性的供需紧张局面组织了7批、713万吨跨省移库计划,涉及除西藏、新疆外的所有省区市。销售量和调运量,均创下了新的纪录。

在全球多达40多个国家发生粮食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有效地调控,使08年上半年国内豆油价格与外盘实现了脱节,市场行情提前降温,平稳着陆。在下半年中,中国一连贯的收储动作,起到了有效的托市作用,使连豆油0905合约跌至5560元/吨的低点后开始震荡温和回升。国家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内豆油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使过激的涨跌行情得到缓冲。

世界各国都在全力救市,继美国通过7000亿救市计划之后,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投资计划,欧盟批准2万亿刺激经济新计划,而且,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各国央行纷纷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人们积极消费,重树信心,振兴经济。各国积极的救市行动,收效明显,世界经济探底回升。油脂市场逐渐缓解压力。油脂行情暴跌之后也开始慢慢恢复元气,震荡回升,2011年2月,连豆油1105合约涨至10776元/吨高位,连棕榈油1105合约涨至10410元/吨的高位,此时郑菜油1105合约涨至10678元/吨。

五、菜油都在国储处,市场寻他有点难

菜油是南方的重要油料,2007年6月菜油合约在郑州交易所上市。中国政府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回顾历史,从2008年开始,油菜籽的临储价格分别为每斤2.2元、1.85元、1.95元、2.3元、2.5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延缓了油菜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趋势。随着近几年政府托市收购菜籽油并扶持补贴农业,大型油脂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了变化。

油脂厂商在收获季节代中储粮收购菜籽,并将压榨出的菜籽油归入国家储备,代中储粮储备。政府执行补贴企业或者托市收购菜油政策,导致菜籽油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因此油脂企业主要将油卖给国家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托市政策增加了菜籽油代储成本。大量的菜油集中在国储中,市场上突然难见菜油菜的踪影。

如此一来,市场出现了两种现象,一,菜油与豆油价差迅速拉大。二,进口菜油开始大量涌入。结果是拉大了菜籽油与豆油及棕榈油的价差。2012年,期货盘九月合约上菜油与豆油差价曾经扩大至1200元/吨,达到了历史高位。这一年的上半年,菜油风光了一把。而后面接踵而至的进口菜油及原料,也为后面差价的再度缩小埋下伏笔。

六、全国声讨地沟油,棕油无端受连累

之前,我们说到2012年上半年菜油风光了一把,而这一年的下半年,棕榈油却暗然失色,痛苦不堪!与菜油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2012年美豆因天气异常,炒作如火如荼,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在这期间,美国农业部(USDA)将美豆生长优良率从65%下调到了31%,期间最低达到29%,美豆暴涨到1738.7美分。作为与豆油密不可分的油品,豆棕两者趋势步伐向来比较一致。而在这一年,棕榈油不但没跟美盘,反而让豆油领先2200元/吨。

究竟何原因,让棕榈油如此冷落?二个因素,一是进入2012年下半年后,马来西亚棕榈油增产迅速,库存放大。二是国内打击地沟油呼声高涨。棕榈因酸价不能达标,并在夏天掺杂在豆油之中,一度成为打假对象。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食用油检验监管的通知》,并从2013年1月1日起实行。针对性地对中国棕榈油市场进行了调整,通知规定,对不达标的棕榈油一律不允许进口。而当时国内进口的大部分食用棕榈油酸价都不达标,已经进口的不达标的棕榈油则需要二次精练,增加了出货的难度和成本!

如此这样还没完,2012年国内打击地沟油的态度非常坚决,夏季,南方一些商贩将棕榈油掺入其它油脂中,以降低成本。加上棕榈油的酸价又不达标,于是乎,棕榈油被过度打击,一些小商贩因此被刑事处理。市场人心惶惶,避棕榈油而远之,棕榈油的销售更是雪上加霜。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棕榈在2012的夏季旺季不盛,很快与豆油撕开距离,现货与盘面,豆棕差达2200元/吨之多,历史上都极为罕见。2012年年底,连豆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8612元/吨,连棕榈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6922元/吨,郑菜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9754元/吨,这一年豆棕差价扩大至历史最大。豆油完胜,而棕榈油门前冷落销售稀。

七、市场无力往上行,三大油脂忙找底

2014年的油脂行情,整体走势更加沉重。从大背景看,2014年原油期货下跌了46%。2013/14年度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2035万公顷,较2012/13年的1,970万公顷,增长3.29%,巴西大豆播种面积2920万公顷,较2012/13年的2750万公顷,增长6.18%,南美丰产,以及美豆种植面积创纪录,美豆一度展开了长达4个月的凌厉跌势,全年下跌了22%,美豆油下跌了17%,大连盘豆油期货下跌16.34%。受外围及基本面严重利空的形势下,国内豆油现货价格遭遇重挫,价格不断创新低,截止12月31日,沿海地区一级豆油主流现货价格降至5630-5820元/吨一线,同比暴跌1310-1370元/吨不等。

2014年油脂暴跌并没有结束,到了2015年油脂继续下行寻底,6月中旬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共同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进行油菜籽收购,中储粮不再主导收购,进行了7年的油菜籽托市收储政策就此终结。

因此尽管本年度国内油菜籽再度减产(播种面积继续缩减,单产不佳),但是没有了临储收购托底,国产菜籽直接面对进口菜籽、菜油竞争毫无优势(当时按照进口菜籽压榨菜油及菜油反推国产菜籽价格在1.65-1.75元/斤),商业需求量锐减(企业资金紧张,风险难以管控),尤其是200型菜籽加工企业收购量大幅下降,多数企业均未正常生产,虽然95型浓香型企业全年消化了大部分菜籽,但在集中供应时期,菜籽市场依然供求失衡,各产区价格大幅走低,在传统收购高峰期,种植户出手价格最低跌至3400元/吨,较上一年度跌幅为31%。

国内菜籽油市场受累于植物油市场整体弱势、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收储停止、菜油抛储等影响,价格表现弱势,全年呈现底部震荡行情。2015年三大油脂在下行中,找寻各自的底,且三大油脂的底均在2015年下半年的不同时间找到。豆油,棕油,菜油三大油脂主连的低点分别是5158元/吨,3984元/吨,5480元/吨。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油脂三兄弟的差价终于回归正常,可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竟在最低时。

八、马来减产棕油紧,三军领头涨式飙

进入2016年,国内宏观环境改善主导下的商品市场热钱涌入,商品市场板块轮动交易明显,黑色系商品全程引领商品价格上涨走势,工业品去产能,减库存收效明显,农产品板块从中获益颇丰。马来西亚棕榈油减产及进口入境检验要求严格使商检时间由原本4-5天延长至半个月以上,导致棕榈油供应极度紧张,库存一度降至历史低位至30万吨左右,远低于往年同期的75万吨左右的水平,南方棕榈油供应接近断档,从而推动棕榈油疯狂大涨,成为油脂界的“领头羊”,棕榈油与豆油价差不断收窄至历史低位,两者的现货价格甚至一度倒挂72元/吨。

而在盘面上,豆棕的9月合约竟然一度只有200元/吨的价差。风水轮流转,这一年棕油做了一次老大。2016年底,豆油,棕榈油,菜油三大油脂的5月主力合约收盘价分别是6980元/吨,6202元/吨,7230元/吨,差价在正常范围内。

附图2:豆棕价差变化趋势图

九、国储抛油压市场,菜油风头不再靓

我国的油菜籽临时收储制度于2008年颁布并于次年开始执行,于2015年取消,在2009-2015年期间,国储菜油的轮换也曾进行了三次,但成交效果不尽人意,导致菜油库存大量积压。随着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库存化”的指示,国储菜油开始了大力度抛储,起拍价降至5300元/吨。

2015-2016年,国家开始抛储菜油,随着国家的再度抛储,菜油价格瞬间被打回原形,使其为沦为阶下囚。豆菜油价差也随即崩溃,从曾经无限风光的1200元/吨的高价差不断回落,直至菜油贴水豆油最高时200元/吨。之后随着国储抛售减少,豆菜价差重新拉大,截止年底,郑菜油主力合约高于连豆油主力合约240元/吨左右。

十、油脂十年强弱转换,起伏跌宕豆棕菜

豆油,菜油,棕榈油先后于2006,2007年上市,三大油脂十年期货的历史,也是我国油脂市场有史以来最关键,最精彩的阶段。国际势的震荡,相关商品的风吹草动,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变幻莫测的天气,都在影响着三类油脂价格的走向。这十年,三兄弟或心心相印,或剑拔弩张,或风平浪静,或抱团取暖,虽曾分道扬镳,但到后来还是不离不弃,始终站在油脂市场的前沿。

通过对十年里三类油脂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三油脂差价的内在规律,即,豆油与棕榈油在夏天正常的价差在600元/吨左右,而在冬天价差在1000元/吨附近。菜油与豆油的价差正常在300-600元/吨之间。这只是正常情况的价差,如遇到极端的情况,正常的关系很快就会被打破,并且放大。2012年豆油高过棕榈油2200元/吨,到2016年9月豆棕盘面价差200元/吨,现货一度倒挂72元/吨,四年间,盘面上振幅达2000元/吨,就是经典的例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任何脱离现实与有违常态的走势,最后都会回归其正常的运行轨道。经过十年的搏杀,今天油脂三主力的差价已经形成一定波动规律。那么,下一场,再次成为导航者的又将是谁呢?

风险提示:本文为老文干货分享,跟当下行情无关,请择要阅读。

中国什么时间取消粮油供应证的?

1993年2月18日,颁发《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被取消。

这标志着一度与大多中国人形影不离、有“第二货币”之称的粮票将走出中国历史的舞台,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一个票证时代终结了。

扩展资料:

根据《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粮食价格放开,要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注意保护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留粮食定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

(二)继续实行和改进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将化肥、柴油由实物奖售改为平议差价补贴,付给出售定购粮食的农民。

(三)为防止“谷贱伤农”或粮价暴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各地在必要时应制定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或销售的最高限价,并相应承担财政责任。具体办法由国家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下达。

(四)销售价格放开后,要继续保留城镇定量人口的粮食供应关系,对城镇定量人口是否给予补偿,由地方政府自行确定。切实做好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的粮食供应。

(五)要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

(六)省间、地区间粮食贸易,要产销见面签定供销合同并严格履行,或通过批发市场交易。大中城市要切实加强粮食储存、调运和供应工作。

百度百科-《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